口述歷史
大坑蓮花宮
大坑蓮花宮為法定古蹟,建於一八四六年前後,背靠巨石,外型狀如蓮花,建築結構非常特別,廟內上下兩層各有神龕供奉觀音大使。大坑蓮花宮每年有兩項活動極受善信及市民關注;分別是正月的觀音開庫及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大坑居民舉辦的大坑舞火龍。大坑近年的變化非常急促,數十年前它只是條樸素的客家鄉村,到了六七十年代則是木屋滿山,跟今日的面貌相比,可謂大相徑庭 ”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 ” 陳德輝,人稱「輝哥」,年屆七旬,在大坑出生及成長,見證著該處近數十年的變遷,從傳統客家村落,銳變成今日模樣。根據輝哥所言,早年大坑蓮花宮附近可謂烏煙瘴氣,與今日莊嚴廟貌與鳥語花香可謂大相徑庭。雖然輝哥沒有宗教信仰,不過每到中秋前夕,他會率領大坑坊眾福利會到蓮花宮進行開光儀式,「通知」觀音娘娘,即將會有舞火龍活動,祈求舞過火龍後,合境平安,丁財兩旺。
大坑蓮花宮是大坑重要地標。每年大坑街坊福利會均會舉辦「舞火龍」這項大型活動,大坑舞火龍於2011年成功申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令大坑蓮花宮更廣為人知。舞火龍這項大型活動能每年舉辦,總指揮陳德輝先生居功至偉,他更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鳴謝陳德輝先生借出部份照片。
大坑舞火龍總指揮陳德輝先生與蓮花宮
年屆七旬的陳德輝,人稱「輝哥」,在大坑出生及成長,在此生活了數十個寒暑。早年的大坑是條客家村落,居民多從事打石、養豬、捕魚和種菜,亦有不少居民在附近的馬會和電燈公司工作,如輝哥的父親就曾任職馬會。大坑人在馬會多是做些低下層的工作,例如馬伕或舖草皮等。
蓮花宮建於1863年,所在位置早期比較荒蕪。輝哥記得,小時候成年人會聚在蓮花宮外談天說地,小朋友就會在旁玩耍,蓮花宮外的空地,就是居民聚集的地方,不像現在高樓林立。
輝哥憶述大概是四、五十年代,當時蓮花宮的司祝是個老婆婆,客家人,跟她兒子同住在蓮花宮旁一間小屋。直至六十年代,蓮花宮雖然位置荒蕪,但附近木屋林立,龍蛇混雜、烏煙瘴氣,有人賣鴉片、白粉,還有妓寨和賭檔,甚至在廟後就已是賭檔,賭徒就聚集在廟後賭番攤牌九,後來隨著大坑的發展才逐步得以改善。輝哥還記得以前的蓮花宮旁設有魚池,飼養了魚和龜,池上浮著蓮花。這個魚池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被填平,之後蓮花宮曾幾度失火。輝哥估計,大概是點燃的香燭沒有處理好而導致。
蓮花宮的善信
輝哥不是觀音信徒,對於觀音開庫、賀誕和拜神等,都是以旁觀者身份觀察,每年正月廿六觀音開庫,不少街坊和區外人士都會前來蓮花宮借庫,由正月廿五晚上十一時開始,直至第二天的早上六時,前來借庫的善信絡繹不絕。此外,觀音誕期間亦有不少善信會前來拜神。可是蓮花宮的善信都是以個人身份前來拜神,沒有體育會或花炮會等賀誕組織。
輝哥與大坑舞火龍
輝哥沒有宗教信仰亦直言沒有奉祀觀音的習慣,每逢觀音誕或初一、十五等,沒有刻意去拜神。只是他年青時每到中秋前的農曆八月十四日,會到蓮花宮「看大人們做儀式」。直至七十年代末,輝哥開始跟隨舞火龍的前輩學習,入廟協助開光、點睛等儀式,後來他才明白,前輩們讓輝哥進廟協助的目的,是為了日後由輝哥承傳這項傳統習俗。起初,輝哥婉拒美意,但前輩們經過數十年的觀察,最終發現輝哥對火龍有「歸屬感」,並且已從旁協助多年,對舞火龍的每一項細節均十分熟悉,也十分信任輝哥的品格,因此總指揮一職非輝哥莫屬。
直至1996年,籌辦舞火龍的前輩相繼去世,輝哥就由1997年起正式接手,擔任舞火龍的總指揮。輝哥接受任命後,表明自己記性不佳,不能記住所有步驟,前輩們就筆錄所有細節,供輝哥日後參考。所以輝哥現在舞火龍確是有根有據,沒有偏差。輝哥亦透露舞火龍的開光儀式一直都是以客家話進行,初時前輩著輝哥幫手,由他擔任翻譯,把客家話翻譯成粵語,好讓參與的嘉賓和傳媒知悉儀式所為何事。
大坑舞火龍的儀式
傳統上,舞火龍的開光和點睛儀式前,參與者無需守齋,但做儀式的人則必須潔淨身體。儀式在農曆八月十四舉行,大概晚上七時開始,七時半之前必須完成。舞火龍是大坑的年度大型節慶活動,基本上蓮花宮的司祝已熟知這個年度活動的流程,並會自行整理廟內環境,清理雜物,方便進行儀式。
所謂「開光」,是眾人在八月十四當晚,入廟「通知」觀音娘娘,即將會有舞火龍活動,祈求舞火龍之後,合境平安,丁財兩旺,全程以客家話進行,過程中會用碌柚葉灑聖水做灑淨,謂「聖水灑過,百無禁忌,大吉大利」。以往聖水會在大坑的水井收集,現在則用蒸餾水代替。輝哥表示過往因大坑有多口水井,所以即使沒有自來水,單靠井水亦可解決生活所需,即使香港於六十年代制水,對大坑居民亦沒多大影響。
1967年以前的開光儀式,大夥兒會於點睛後燃燒炮仗贈慶,之後才「出龍」,後來法例禁止燒炮仗,這一步驟就省卻了。起初,舞龍的健兒甚至赤祼上身,後來改為穿著寫上「大坑夜龍」四個字的「服裝」。開光時,由於蓮花宮未能容納整條火龍,因此於龍頭和龍珠出廟後,龍尾才陸續由側門進入,再由正門出廟,以示火龍已遊廟一圈,舞火龍就正式開始。舞火龍是沿著大坑區內的數條街道巡遊,巡遊期間會再經過蓮花宮,火龍就會向廟的方向一揖,象徵向觀音朝拜,再行至浣紗街換香,然後就在浣紗街「送龍」回坊眾福利會,完成整晚的舞火龍環節。
銅鑼灣觀音廟會
2014年10月華人廟宇委員會舉辦為期三天的「銅鑼灣觀音廟會」,節目包括神功戲、觀音行宮巡遊和舞火龍;舞火龍環節同樣由大坑坊眾福利會負責,跟中秋舞火龍的分別,是主辦單位在大坑摩頓台臨時遊樂場設置觀音神壇(按:火龍在廟內開光後,便護送觀音鑾輿到遊樂場神壇,火龍舞動完畢,便暫時安放在遊樂場內供市民大眾參觀。)廟會完結那天,眾人又舞火龍護送觀音行宮返回蓮花宮,在蓮花宮拜神後,再做一次灑淨儀式,喻意送龍歸天。
舞火龍的傳承
輝哥是大坑舞火龍的傳承人,皆因當年的前輩覺得輝哥對舞火龍「有歸屬感」。對於傳承問題,首要條件是「大坑人」,輝哥覺得承傳人必須要對舞火龍這一回事感興趣。以往,舞火龍的健兒會事先告假十天至兩星期,留在大坑協助籌備相關事宜,因此承傳人不單要對舞火龍感興趣,還得顯示其願意盡心盡力的辦事,不過,最重要的條件是要懂得客家話,或者願意學習客家話,因為開光和點睛儀式中的吟唱,傳統以來都一直是以客家話進行。
輝哥表示要找出符合以上條件的人,其實並不困難,困難在於這個人一定得服眾,因為大型節慶活動,雖然有規有矩,但人多口雜,所以總指揮的角色必須可以「壓場」。六十年代,曾經當過兵的輝哥,因為正有行軍經驗,事事講求紀律,加上對舞火龍的興趣和經驗,才得到前輩們的青睞,擔任多年大坑舞火龍的總指揮。
大坑火龍𪊴中秋(29.9.2015)
VIDEO
秋空明月懸,人間火龍動。中秋傳統習俗「大坑舞火龍」上周六起一連三晚在鬧市舉行,
火龍穿梭於大街小巷,令夜色倍添璀璨,佳節氣氛更濃。
今年香港旅遊發展局邀請了荷李活影星曉治積曼在追月夜參與舞火龍盛會。
曉治積曼以特別嘉賓的身分在台上揮舞和轉動龍珠,雖然是初次嘗試,但表現卻有板有眼。他還大讚香港風景美麗和食物美味。
之後火龍巡遊展開,長達67米的火龍身上插上72,000多枝點燃着的香枝,
由近300名表演者舞動,在氤氳輕煙中閃閃生光,吸引大批市民圍觀。
舞火龍傳統源於19世紀大坑村居民祈求消除瘟疫,現已成為香港獨特風俗,
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